盐池民间手工刺绣及剪纸

  • 发布时间:2016-10-10 00:00:00.0
  • |
  • 作者:盐池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717次

基本内容

盐池刺绣和剪纸之间无论从艺术形式还是创作内容上都互为因果,交相辉映。

 传统盐池剪纸的主要样式有四类。

  第一类、春节时用作美化环境。

  第二类、用于嫁娶时装饰洞房。

  第三类、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的底样。

  第四类、用于迷信礼仪活动。

  春节,是剪纸剪纸使用数量最多的时候,内容十分丰富,传统的吉祥如意的作品很多。尤其是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花草鱼虫、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劳动的果实、家畜的牛羊马狗骆驼,保平安、镇宅避邪的狮子、老虎等。

春节主要是贴窗花写对联。窗花,凡美化窗子的剪纸统称窗花,包括转花、角花、小窗花等。转花,一般分开剪为四块,贴在窗子中间。四个格四张,拼为圆形或一个动物的整体,主要内容有花鸟、麒麟、狮子、老虎等。转花起中心装饰作用。角花,是三角形的纹样,安排在窗子的四边角上,主要内容是石榴、牡丹等花样,与其它小窗花相组合,使图案完整。在三十六格窗上都有窗花。内容丰富,剪工细腻、多用阳刻,这样不影响房内的采光。

洞房装饰,引人的酒瓶剪纸,内容多以生育有关,如《老鼠吃西瓜》意为破红得子;《老鼠吃葡萄》意为多子多孙;《娃娃座莲花》意为连生贵子等。还有四个大花馍也叫儿女馍,上面盖的剪纸花样多为石榴牡丹、双喜争梅等花样。房顶棚或者窑顶中间贴大型圆团花,房顶棚四角贴大型角花,多以吉祥如意为内容。如《八狮滚绣球》、《龙凤呈祥》、《连年有余》、《蛇盘兔》意为若要富,蛇盘兔。

刺绣中往往先要用剪纸出底样,这些刺绣品多用于女子出嫁送给对方的亲朋或者对方的老人,准备的绣品多以鞋垫、枕头、针扎、和包、烟袋、钱包为主。图样多用花卉、桃、莲、动物等等。

宗教迷信礼仪。比较常见的是财神爷的门帘、吊帘、多是繁丽的贯钱连续图案、还有招魂的招魂幡、还有亡人灵前的灵堂,多以剪纸的形式镂空,内容以二龙戏珠、二十四孝为多。

一、历史传说作品

《花马的传说》、《胡旋舞》、《西游记》

二、传统美术题材

《梅兰竹菊》《福禄寿喜》《双龙戏珠》《喜鹊登枝》《鸳鸯戏水》《深谷幽兰

  三、现代作品

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为题材的作品:凤舞凤城《庆祝长城希望小学成立》、《养猪》、《圈羊》《放羊归来》等。

历史渊源

盐池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属黄沙流域“河套文化”及“仰韶文化”范畴。夏禹时,属雍州,为古羌族后裔羌,氐民族的游牧徙居地。西周至战国时期,盐池先后为荤粥,猃狁等戎狄部落所踞。汉时匈奴南侵,朝廷大量移民戎边,盐池一带为汉族和匈奴、羌等民族杂居地。盐池境内先后成为汉族和鲜卑、羯、氐、羌、柔然、吐蕃、突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他们和游牧狩猎、文化传播、交通互市或金戈铁马、兵戎相见,各民族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史诗般的话剧。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由于刺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证明刺绣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原始刺绣用途,本为装饰衣服以表征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后来始逐渐扩充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并且普及民间。至于刺绣具备的艺术性,随着发展阶段变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刺绣和剪纸本原精神之源,盐池周边地区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交汇处,从当地出土的网格纹、锯齿纹等彩陶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于剪纸镂空装饰效果,通过这里古代匈奴、鲜卑、蒙古等马背民族留下的刺绣和剪纸艺术,还有宁夏贺兰山岩画凝炼厚重的影绘表现方式,都可以寻觅到盐池手工刺绣和剪纸从远古到今天演变传统轨迹。虽然苏绣极具影响,但流传过来的风格因受地方环境影响,已经变异为极其独特简约古朴的风格了。   

盐池北部与内蒙古交界,这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通道。盐池就位于这样一个文化融会的区域,在丰富的历史积淀之中,其民间艺术也得到了繁荣与发展,其中剪纸以它别具草原与中原双重特点,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而著称与世,形成了中国刺绣和剪纸界独具魅力的一支奇葩。

盐池刺绣和剪纸中的不少造型与古生物形态十分相近、与原始岩画比较,也能感到二者的相似。盐池民间美术的传统形象,像虎、牛、蛇、晰蝎、鹰、鹿、羊等,在远古岩画中已有出现。

将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先秦彩陶、拉手娃娃、人面鱼、陶猪、鸟鱼葫芦瓶、人首鱼瓶和秦汉画像石、画像砖比较,盐池的传统剪纸艺术都和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龙凤虎在盐池民间美术,特别是在传统的刺绣和剪纸艺术品中,所占比重较大。龙凤虎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时诞生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最终演变成龙凤形象和神化的虎。在盐池传统剪纸中,有“龙生九子”、“三爪龙”、“四爪龙”、“五爪龙”、“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双凤和鸣”、“龙凤呈祥”等。关于虎,杨和森先生认为“夏、周王室源出远古羌戎,以虎为原生图腾”。“夏王室崇拜远古羌戎伏義虎文化,所建历法仍以虎(寅)月为岁首”。“周室的发祥,崛起到顶盛,都以古羌戎的活动中心陕甘高原为其摇篮和大东营”。这一点都很深刻的影响到盐池。

剪纸艺术发展到唐宋时代,已经在民间普及。从有关记载看,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写到:“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可见剪纸艺术已应用各个方面。到宋代民间剪纸的应用范围很广: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做窗花、有的巫师用剪纸“龙虎旗”驱邪、有的把剪纸用于工艺装饰(宋代的吉州窑,用剪纸花样在瓷器上贴印烧制,使吉州瓷器独具特色),还有用剪纸装饰灯彩。到了明代剪纸艺术更加成熟,因定边是边关重要军事要塞,驻军多是南方人,他们携带家眷,家眷把剪纸艺术也带到了定边。这样,南方的剪纸和本地的剪纸艺术互相融合、就形成了独特的“三边剪纸”(定边、安边、靖边),而这种风格又延及到盐池。

盐池地处革命老区,有着灿烂的文化传统和民间风俗,群众基础深厚。1942年文艺座谈会以后,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美术家力群、陈叔亮、张仃、古元、夏风等,深入到“三边”向群众学习民间剪纸,并且创作出一大批反映解放区人民生产、战斗、生活的新窗花,它推动了群众性剪纸的创作和发展,使传统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的变化,新剪纸在“三边”诞生了。

基本特征

盐池刺绣一般以蓝、绿、白为主色调,体现清雅、幽静的效果。从人物、花鸟到山水、动物,从静若处子到动如脱兔,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延续汉绣遗风,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形象飞腾矫健,生动流畅。绣品为枕袋、门帘、帽子、针扎、包袱、鞋垫子等绣件,纹样多龙、凤、虎、蛇,鸟雀还有去纹、花草、几何形、人物等。

盐池剪纸是妇女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根据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和生活方式创作出来的。东部花马池、青山、王乐井受陕北影响根据直觉和印象,对物体进行大胆的捕捉和创造,题材广泛、夸张变形、构图饱满、线条如丝、剪工细腻的手法,把花样联成一体。正像诗人艾青称之为“三边剪纸”展览题到的“洒脱中见细腻”。使复杂的形体,通过艺术概括,至兼于单纯,以突出事物的性格特征。南部麻黄山、萌城一带主要受陇东剪纸影响,风格粗犷夸张。且又受甘肃环县等地剪纸影响较为古朴雅拙;这是盐池剪纸全部显著的艺术特征。

重要价值

1、盐池刺绣和剪纸是农村妇女寄托对社会发展的一个精神缩影,对于研究我国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以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盐池刺绣和剪纸形式灵活,从古至今,在文艺遭压制和冷落的时候,民间小调总是伴随着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来源生活,体现生活,使劳动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化娱乐方式。许多艺术品的思想主旨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劝人为善,与邻相和,极富教育意义,甚至可以这么说,在教育不发达的时期,许多正面教育的材料均来自盐池民间刺绣和剪纸。

3、盐池剪纸包括大量的爱国主义题材作品,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近年来,在挖掘传统剪纸的同时,又组织剪纸作者用传统的形式,创作了一批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新变化的剪纸,这些剪纸内容新、形式新,为盐池剪纸艺术推陈出新做出贡献。盐池现已分别在盐池和银川两地建立了刺绣和剪纸基地,发挥了很好的教育、审美和艺术商品化的作用。

濒临状况

1、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商品经济的繁荣,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经营活动,包括许多妇女,年轻人去上学,没有时间去进行刺绣和剪纸创作,也难得欣赏。

2、外来文明的冲击导致审美方式的改变。盐池妇女数百年来把刺绣和剪纸都作为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随着娱乐的多元化,盐池刺绣和剪纸已很少能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3、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断代,导致许多其他工业化成批生产的工艺品或仿品冲击了真正的民间工艺,使其生存空间变得狭小。

4、相关社区人口的流动变化。盐池民间小调是当地长期农耕时代的产物,季节性的农闲,使得许多人有充裕时间来加工制作。而今,农村大批青壮年妇女外出经商、打工,分散各地,他们告别了田园生活,也告别了盐池民间刺绣和剪纸。

传承谱系

盐池刺绣和剪纸分布广泛。绣工和剪工独特,虽历代都有造诣颇深的代表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一定是传承关系。在发扬和传承的形式中主要体现为,家族内部学、村社邻里传学,因此构成了区域性剪纸艺术风格流传。以自愿型,松散型为格局。绝大多数是因爱好或者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以自娱为目的得。盐池刺绣和剪纸艺术的师承关系未有纯粹的“一脉相承”, 而是呈网状的交织传承。

刺绣传承人:孙金仙、陈娥、周利、侯玉花、冯春香、张玉琴、张延利    

剪纸传承人:王淑萍、屈销琳、赵惠林、路文、胡彩霞、李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