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泉武术

  • 发布时间:2016-10-10 00:00:00.0
  • |
  • 作者:盐池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2232次

项目简介

铁柱泉武术发轫于明朝,在盐池县冯记沟乡铁柱泉村,强盛于民国年间,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八十年代,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市场经济成为发展主流,铁柱泉武术遭遇极大冲击,几乎所有人外出上学或打工,进入衰微状态。

全村皆武(女性除外),九代传承,并延及外村。内容有十八母子棍、单刀、双刀、五虎断门刀、小红拳、铁柱软鞭等,该武术有许多传说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并有古城一座坐落村西北角见证该项目,其独特而不多见的武术特点也是不可多见的,为宁夏乃至西北武术之瑰宝。

历史渊源

盐池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据现存资料考证,铁柱泉武术产生于明代。其产生背景是:“铁柱泉者,渟泓渊沦,广百其武。历四序而盈科,饮万骑以靡涸。兴武之野,方数百里,绝无水泉。胡马南牧,兹焉是赖。”以此说明在当时明代抗击匈奴期间盐池是宁夏防线的东大门要塞,阻止匈奴南犯的必经之途;二是明嘉靖十五年,也就是1536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湖南麻城人刘天和奉皇帝之命,制三边军务。负责兴武营及周边地区的防御工作,他曾言:“御戎上策,其在兹矣。可城之使虏绝饮,固不战自惫。何前哲弗于是图哉?”,1537年遂在铁柱泉建城将泉眼围裹起来;三可能是其手下精兵良将众多,据说有张姓教头(教练)和副将负责城内驻兵的武术指导工作;四是刘天和直接从湖南带过来1500人,铁柱泉村民从方言上仍留有湖南乡音,所以可能大多他们是湖南人;五是铁柱泉村村民为抵御匈奴秋犯,就已以武相抗。

清初,江山统一,蒙汉一家,古城作为战争用途已成历史,后来铁柱泉古城旁边有铁柱泉村形成,猜测可能铁柱泉城里的张姓驻兵择地而居,村民人人皆会武术。 

明末清初年间,宁夏曾有私人在银川摆擂台(也叫摆硬场子)进行武术比赛,这样的武术比赛打死人不偿命,比赛挣到费用较多,张科带其子张万魁去打擂,并打倒所有参赛的各地高手,一举成名,后来父子俩一度在银川、吴忠等地软场子(武术技艺表演)挣钱度日。张科是铁柱泉武术转型期最重要的中坚力量。

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在银川、吴忠等宁夏各地均有硝烟,朝廷大范围征兵,盐池铁柱泉村张家和川区钱记两大武术帮派也被朝廷征兵,并进行了阶段性的训练。在此期间,张家又向钱家学了不少武术真传。战后铁柱泉村村民零散撤回铁柱泉村。

1986年以前,许多人慕名到铁柱泉村学习铁柱泉武术,铁柱泉武术一度蔚然成风,并影响了盐池境内的其他村庄农闲期间习武健身的风气。

80年代末,自治区体委的赵炳南老师曾前往铁柱泉村考察和学习武术,并撰写关于宁夏古老的民间武术铁柱泉武术特点的文章。

2006年元宵节,盐池县文化旅游局组织铁柱泉村村民和秧歌队一起在盐池庆元宵进行表演,获得领导和百姓的高度认可。

基本内容

盐池县铁柱泉张家武术是宁夏民间古老的武术流派。所有打法以棍术为主从打法结构,齐眉棍的应运上是属少林大、小夜叉棍中的单头棍,简而实用,立足于实战之术,采取近身小架,以攻为守,一招一势既打又防,不施花架子,用棍时右手紧握棍梢,左手上下,前后活动并固定一处,在各套路中有打、扎、挑、拦、掠、棚、扫、钩、立、背、提、亮、催等势头。

棍术套路有大封门、小封门、大挑刺、小挑刺、单鞭,十八母子棍。棍术的打法采用了指上打下,指东打西,指左打右,似退而实进,虚实兼有,固有打人不见形,见形非为能,伸手不见手,见手不为精之说。在运用中目视为枭,以审敌视,手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棍棒滚出滚进,运用自如,起落进退灵活,步伐轻灵稳固。用棍时手、眼、身、步、棍密切配合,周身协调,人棍合一,马步为根,棍不离身,眼到棍到,棍到步到,眼神不散迅速如风,棍式柔中含刚,身法完整不变,步法稳健不浮,动静相间,节奏分明。

张家单头十八母子棍为母子棍系,棍用一头,五尺长,也叫单头棍法,兼含枪法,棍术中的母子棍共有十八个套路,故称十八母子棍,按照攻、守、进、退、虚、实、柔、刚、的规律,棍术结构严密,棍法错综复杂,手脚棍相互配合巧妙,一招接一势,一环套一环,稳、准、狠的打向人体要害部位。

刀术有:大刀(偃月刀)、双刀,、单刀,单刀套路各家不同,有六合刀、劈闪刀、抹眉刀、五虎断门刀等。张家祖传的是五虎断门刀术,刀式分为:展、抹、钩、剁、砍、劈。即刃口向外展,刃口向内为抹,曲为钩,过头为砍,双手过头举刀下砍为劈,平下为剁。

铁柱软鞭动作古朴,技法风格独特,是宁夏民间武术中的珍品。

铁柱泉武术有铁柱泉古城为据,武术也见证了古城的历史。

传承谱系

盐池铁柱泉武术以家族式传承,张氏家族的三种武术,从明嘉靖十五年至现在,已过了整整九代人。第一代,张潘龙、张潘凤、张潘虎。第二代张科等,第三代张万魁、张万元、张万真、张万秀、张万义,第四、五代有张芝、张发、张旭、张灵、张强,第六代张天利、张广有、张广吉等。第七代张千、张万、张晃、张楠。第八代张文杰、张海莺、张海燕等。第九代张熠、张超、张卓等。五十年代,分布在外村的张洞(原也是铁柱泉村人氏)等。八十年代,盐池县县体委李毅、区体委赵炳南闻名前来铁柱泉村,互传拳术。

主要特征

一、从历史意义上广义的讲其特点:

    1、铁柱泉武术招法灵活,在引用其他门类武术的基础上可随意变化。

    2、铁柱泉武术出手快。

二、张家单头十八模子棍:母子棍系,棍用一头,五尺长,也叫单头棍法,兼含枪法,风格  透露少林棍法之特点,大有母子相缠,且迅速分离,寓有形为无形,形意相间之风格, 简而实用,直达要害。

刀术:单刀、双刀和春秋刀法。刀法轻盈且刚劲,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闻风而动,且    到位。

拳法是小红拳。拳风扎实凌厉,招招到位,动作朴实无华。

铁柱软鞭:动作古朴,技法风格独特。

重要价值

    盐池县铁柱泉张家武术是宁夏民间古老的武术流派。所有打法以棍术为主从打法结构。张家单头十八母子棍为母子棍系,棍用一头,五尺长,也叫单头棍法,兼含枪法,风格透露少林棍法之特点,体系完整成熟,是西北单头棍法的重要流派之一。

    铁柱软鞭动作古朴,技法风格独特,是宁夏民间武术中的珍品。

铁柱泉古城及张家武术同时又见证了百年西北军事的历史,对盐池乃至西北和宁夏的四百年历史考古工作有着无可替代的活化石的价值。

濒危状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铁柱泉张家武术这一古老独特的民间武术形式已处于后续无人的境地,年轻人干事业、忙生意, 经济效益的制约,他们对铁柱泉武术兴趣减少了,仅在短短农闲期间互相回忆、切磋。新潮文化的冲击,利益结构的冲撞,老艺人的风烛残年,导致这一体育项目陷于青黄不接的困境。可以预测,如不及时培养新人,拯救这一频临灭亡的独特民间武术,再过几十年,铁柱泉张家武术就会面临悄然消失的命运。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奔走呼吁,只让武风古朴的铁柱泉张家武术成为街头舞台上的表演道具,而不能变为代代相传的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只能进入历史的记忆。如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将只能给现代人们带来无法弥补的深深遗憾,但愿这一武术之瑰宝不久的将来再显璀璨厅葩。铁柱泉张家武术由曾经全村皆武骤减至现在的十几人,再加年轻人忙于做生意、上学,已处于几十年后续无人的境地,急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