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唱盐池

  • 发布时间:2016-10-10 00:00:00.0
  • |
  • 作者:盐池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591次

项目简介

发源西周。

盐池坐唱从陕北说书传承过来。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后来逐步改进为加入乐队伴唱。到盐池演变为地方坐唱说书。

盐池现仅存杨树祥一人,弥足珍贵,亟待保护。

历史渊源

关于盐池坐唱说书的起源不能不谈及陕北说书,盐池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首先从陕北说书传承过来。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说书"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代。秦汉时,在宫廷已有了管理说书的"稗官",这是皇帝专门设立用来搜集民间"街谈巷语""里巷风俗"官职。另外有以滑稽取乐职业艺人叫"俳优侏儒"1957年四川成都市郊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个汉代说书佣,它袒露上身,左臂掖鼓,右手握锤欲击,张口垂目,神态自若正在说讲有趣的故事。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扬州说书就很盛行。至宋代通俗说唱统称"淘真",大抵说宋时,盖汴京遗俗。清代说书形式较为普遍,清同治、光绪年间,曼殊、震钧《天咫偶闻》卷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初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榆林府志》中对于说书亦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这里便有……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韶音飞畅,殊有风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再次说明了在二百年前,陕北说书艺术发展已达到较高艺术水平。

大体推算起来,在后来的陕北乃至宁夏盐池民间说书,更多的当和宋元话本及民间的莲花落有关。宋元话本历史已很悠久,故事性、趣味性很强,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但“说话的”只是干说,不用任何乐器伴奏;在盐池农村,是叫做说古朝或说《西游》的。说古朝的人也不以讲故事谋生,只是在业余时间的一种自我娱乐。莲花落,从古代典籍或戏曲可查到,历史也很悠久了。

陕北说书后在盐池被再创新,又称盐池坐唱。

基本内容

一、艺术形式上

1、盐池坐唱说书以陕北说书为基础。先说陕北说书,它的书词的曲调很多。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另外还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盐池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其历史非常悠久,文革前,艺人们大多是说一些正本,就像说评书一样,题材无非是才子佳人,历史故事,诸如《黑虎传》《大八义》《小八义》《五女兴唐传》等等。小段子是正本前的“开场锣鼓”,一般以逗笑的如《秃子尿床》类的题材。

2、另外发展到民间的莲花落,开始,只是乞丐行乞时才敲打的一种极简易的打击乐,边敲边打边信口唱上几句,以引起好心人的同情,以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求得善良人的施舍。打莲花落,为的就是乞讨谋生。陕北说书在旧社会是盲人的一种谋生的手段,盲人以说书挣几个糊口钱,行似乞讨,和打莲花落也差不了多少。但不再是干唱,而有乐器伴奏;不再是随便唱,而是有了故事,要细说故事情节。盐池说书借用了隋唐宋元话本以及其它演义小说的故事,比如隋唐时期呼延庆打擂《黑虎传》,流行于陕北延安、榆林、宁夏盐池等地。最初系由盲艺人运用陕北民歌小曲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道情、信天游的曲调发展而成。演唱形式为手持琵琶或三弦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分为三弦书和琵琶书两种。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到了盐池杨树祥,传承了韩起祥的五种乐器,传统的乐器有大三弦,笛子,二胡三大件。打击乐是腿上捆绑的甩板,随着脚腕的起落以击节拍。大三弦演奏者右手的麻喳喳,也是随着拨子的弹拨把音乐的节奏准确的反映出来。打击乐中还有些简单的锣、鼓和小镲(当地人叫“铰铰”),这些个打击乐都是器乐手兼职击打的。而且盐池进入鼓又强化了鼓的功用。说书的人员一般由4——6人不等组成,领衔主演的是大三弦手(琵琶手),而大三弦手(琵琶手)的兼职是最多的——主要演奏、主唱主说、右腿打甩板,右手抖动麻喳喳,其他乐手也多是一专多能的。2004年艺人融合了盐池民间小调和现代生活内容新编演了《说唱外援办》《十劝我老公》等经典曲目。从而便发展成了一种特有的盐池民间艺术。

二、传承形式上讲,很长时间以来,陕北说书是盲人的专利权。陕北说书的民间艺人大都是盲人,所以陕北说书也叫盲人艺术。那么流传到盐池也由盲艺人担当。老盲人教小盲人,师傅收徒,全由口授。师傅耐心地传授,徒弟认真地记忆,一代又一代,就是这样延续的。在旧社会,明眼人是不学说书的。一是因为不道德,不能夺了可怜的盲人的生意;二是耻于操这种行业,认为是下贱的,不高尚的营生。没有有知识的明眼人的指导,全由既是目盲又是文盲的盲艺人在极其狭小的圈子里创新发展,遂使得这种民间艺术虽然是群众极喜欢的一种民间艺术,可终归得不到大力发展。在旧社会,从事说书的盲艺人为了糊口,还差不多都兼搞算命、扣娃娃、送鬼等封建迷信活动。算命又多为“瞎子滚流星”,即须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及由天干地支组成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个干支序列背得滚瓜烂熟,记住其中的某一个干支是哪一年,然后测生辰八字;按照生辰八字,推断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三、艺术流程上讲,陕北说书六十代以后流传到盐池,并被杨树祥等人改编,又在乐器里强化了鼓,内容和语言上都大量融合了盐池地方方言和小调和地方文化的内容,又称盐池坐唱。

传承谱系

开放式传承,60年代自陕北著名说书艺人张俊功,杜林,他们直接传承到陕北及盐池杨树祥,盐池自杨树祥开始是两代传承,现仅剩杨树祥和其弟子王玉平、王玉娥、刘平、白生战。

项目特征

1、多样性   

盐池坐唱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后在此基础上加入【盐池小调】。 

2、综合性

集音乐、动作表演、民歌、戏剧、曲艺于一体。

3、即兴性

盐池坐唱盲艺人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在选用歌词、段落反复、伴奏手法、旋律装饰等方面,都有大量即兴创造甚至直接即兴创作。

重要价值

1、盐池坐唱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直接由杨树祥创制。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盐池小调、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 

2、盐池坐唱说书将盐池方言和陕北方言以莲花落和快板形式,配以盐池民间小调等多样表演形式运用于说书当中,表演形式独特,通称为盐池坐唱。具有当今说书表演形式里独特的曲艺文化价值。

3、当代盐池坐唱说书艺人已经能够成功运用说书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教育下一代,反映群众情感的娱乐形式。

濒危状况

主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商品严重冲击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致使许多年轻人不再对说书这古老的艺术感兴趣。

盐池坐唱说书现仅剩杨树祥,他的四个弟子均在陕北打工谋生,也已多年不多从事说书生涯,杨树祥因生活困难等问题,几乎很少涉猎说书。

杨树祥年龄将近60,他手头还掌握着连陕北都少有的经典曲目《黑虎传》《大八义》《小八义》《五女兴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