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干节
- 发布时间:2016-10-10 00:00:00.0
- |
- 作者:盐池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3778次
项目简介
燎干节属典型农耕地区文化,因此在西北西南地区广为流传,它由多文化多神话传说结构而成,具有典型民间特色,教育意义很高,因受现代文化、地域所限制,该节日在其他地区逐渐萎缩,主要表现在节日的传统细节已经大幅简化,文化特征不明。
在盐池保留面积巨大,传统性更强。也更富于民间盛大节日特色。
至于发源地和年代,因为历史过于悠久,现无法考证。
历史渊源
盐池地处陕甘宁蒙地区,有许多神话和传说在本地流传。燎干节因传说不一,对节日说法的解释也不一。燎干节属典型农耕地区文化,该节的演变与当地的生产密切有关。在当地,这是汉族人的节日,地方俗话也称“大燎干”,在元宵节之后的正月二十三当天过节。因为是盐池境内所有地区的节日,所以呈网络分布。
燎干节渊源:西北地区流传,因化身关公的火神下凡,而形成了以火禳灾的民俗节日盐池燎干节(又称“散疳”、“炼乾”)。
传说一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任命城隍老儿掌管曹州的黎民百姓。本来曹州地面的老百姓对城隍老儿十分恭敬,每逢过年遇节都要向城隍庙供茶献饭,而且非常丰富。只是有一年年关,城隍老儿去扬州,当地老百姓香火供品送得迟了,城隍老儿回来一看庙堂冷冷清清,满肚子冒鬼火。人常说:对主千日好,主对你也千口好,一时不好就把主得罪下了!城隍老儿大年初一就向王帝老儿奏本说曹州老百姓的坏话:本地刁民,作恶多端,拿糕卷了顶门,放白面馍馍喂狗。恳求玉帝明察,严惩不贷云云。
玉帝老儿览表甚怒,御批火帝真君迅速查办,限期二十三日火烧曹州。
火帝真君带了三味真火,来到曹州地面。当地方土地得知天使将临,必有要事,早早就拄着拐杖在村口恭候。火帝对土地说明了来意,土地急忙回禀火帝:“此地方官是清官,民是顺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哪有此等事情,请真君大人不要听信谗言,到民间一访便知!”火帝认为土地言之有理,即摇身一变,装扮成一位老妪走上街头。只见迎面走来一位妇女,背上背着个大孩子,手里拖着个小孩子,老妪问道:“大嫂!请问你这是何故来?背大的拖小的!”妇女答道:“你老人家有所不知!这大的是我丈夫前妻所生,这小的是我自己亲养,故而如此!”老妪听明白了意思,点头称赞,离开了妇女。老妪又走到街的拐弯处,碰见一个推独轮车的年轻人,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老妪好奇地问:“小兄弟!你这是干啥去来,累成这个样了?”年轻人很礼貌地说:“你老人家哪里知道!我这是给城隍庙里送香火供品去呢!听说今年送得迟了,城隍爷已经在玉皇那里把我们老百姓都告下了,要遭殃的!”老妪听了真相大白,是本地城隍捣的鬼,但圣旨难违!于是她把年轻人叫到背地里说道:“小兄弟,你肉眼凡胎,不认识我是火帝真君!由于城隍老儿多嘴,玉帝发怒,命令我在本月二十三日一火烧了曹州城;那时你们老百姓都得遭殃!”老妪说完从身边取出三味神火让年轻人看了,接着又说:“救黎民百姓要紧,你赶快暗地里传我的话,到了二十日那大晚上,家家户户门前放一堆大火,大人小孩们都在上边跳跃,装着起火,人被烧死。这样就可以消灾免难!”他说罢化作一股清风飘然飞去。年轻人一见火帝显灵,也顾不得给城隍庙送供给去了,很快对人传说开来,一传十、十传百、百而千、下而万,不到几天的功大,就传遍了全曹州城,乃至全国。
火帝回到天宫去灵霄殿复命交旨,并请玉帝老儿在二十三日晚上,山王母娘娘陪驾,到南天门观看火烧曹州;又另向王帝老儿奏本,请五帝传旨让城隍赶快离开曹州城,到幽冥地府下面任职,以免把他烧死。玉帝老儿表示同意。
正月二十三日这天晚上,果真各州府县都到处起火。火帝指着跳火的人群说:“玉皇大帝请看,火把人烧得直扎腿子呀!”玉帝老儿恣意地笑了笑。传说这就是正月二十三日燎干节的来历。
传说二
宁夏灵武县木桥乡回族老人张化民讲述的《关公出世传说》(见李福清《关公传说与三国演义》,李福清、马青采录)表明,关公的出生与当地的民俗节日燎干节有关。传说的基本情节与上述关公出生模式大体相同:关云长原是天上的火德真君,因心善被斩,其魂寄存在血滴中,转生为关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天下令要把百姓烧死,
关公的前身火德真君给百姓出主意,正月二十三晚上放一堆火,男的女的在火上跳过来跳过去,这样他便可以向上天交差,说已经把百姓们统统烧死了。现在正月二十三的燎干节(宁夏方言称燎骚干)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地处我国西北部的陕干宁地区,正月二十三有“燎干”之俗。陕西称“炼干”、“散疳”。各地地方志均有记载。
可以看出,西北陕干宁地区正月二十三的燎干、炼干、散疳、燎疳是一种岁时风俗,其目的在于禳灾、驱瘟、祈福、占丰年。在庭院里点燃柴草、荆棘、蒺藜、谷秸、猪羊骨,撒之以盐,或把小儿之衣物在火上燎之,或把象征病灾的刺上孔的纸人投入火中烧之,或把经过火的洗礼的灰烬扬洒四方,无不起源于古老的民间的火崇拜,认为火具有避邪禳灾、祈福纳吉的功能。陕北的“燎百病”、甘肃的“燎天篷”,其功能也是并无二致的。
由此看来,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把民间渊源流长的以火禳灾纳吉的俗信,逐步附会到关公身上去了,并赋予武将关公以火神的神格,从而形成了关公神奇诞生的传说。这种把民间俗信附会到传说人物身上去的现象,从另一面说明了历史人物传说形成的规律。
传说三
西部的燎干还有鲜为人知的神话与传说。据说,很久以前,西部的富裕无人可敌,收获后的人们不懂得珍惜,用馒头擦屁股,用油饼盖烟囱,用麻花当木栓。这种奢靡,令天庭震怒,决定惩罚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一天机,被八仙之吕洞宾知晓,为了挽救生灵,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他让人们点燃火堆,在上面跳来跳去,令天庭从上往下看到那些人们被火烧得乱窜的假象。灾难过后,天庭派人把小麦掳去了大截,原本从上至下全是麦穗的麦秆,现在只剩下顶端的一小点,这教训让人类开始懂得了珍惜和节俭。
其中在盐池境内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前两个传说。到目前为止,宁夏地区的燎干节基本就盐池和极个别地区继续保持和发扬了节日最富特色的传统习俗,许多地区因为环境和文化等因素不再继续这个节日了。
基本内容
自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开始,西部的年俗节节升温,元宵的花灯过后,剩下最后的一愿便是燎干,这一日是正月二十三。
传统习俗从旧历年开始,正月二十三这天午饭过后,妇女和孩童们 的任务是清扫家室院落,将春节期间燃落于房前屋后大门口的鞭炮纸屑扫至于家门口,将大门两侧的春联逐一揭下,置于门口的垃圾堆上。青年人的任务是饭后去采集柴火,柴火一般取之于房前屋后或村外的蒿草,或秋季作物的禾杆。他们将采集来的柴火捆成小捆,或者捆成一大捆,背回并堆放在自家门口清扫出的垃圾上,这时准备工作方才宣告就绪。黄昏后的点火仪式,亦有讲究。讲究是点燃柴火前全家人都要簇拥在大门口,将春节期间所剩余的鞭炮全部在柴堆前鸣放完;燎干这一天的傍晚,少年儿童对跳火最感兴趣,天还未黑,家家户户就开始做准备,准备好盐巴、五谷之类。孩子们欢天喜地,跃跃欲试。傍晚天刚黑,就点燃篝火,德高望重的长辈,向火中投放盐巴,撒些谷物,祈求着上苍,祛除人间的灾难和不祥、瘟疫和疾病,祈求百姓们安康富足、无灾无病,祈求五谷丰登、百畜兴旺。短暂的祈祷过后,就是主题燎干,开始跳火。跳火先从少年儿童开始,他们从远处起跑,到火堆跟前猛地起跳,如同小狗钻火圈一般,从熊熊的大火中间穿过去。个别胆小的孩子跑到篝火前心里发怵,便跳不过去,只得重来。这时大人鼓励孩子要一鼓作气地跳过去。孩子们把跳火活动当成考验胆量、培养勇敢气质的机会。因此,他们反复地跳,跳熄自己家的火堆,还要去跳邻家的火堆。一些尚不能奔跑的幼儿,也由大人抱着在篝火上方燎燎,或由父母抱着从火上跳过去。孩子们跳完之后,大人们也要跳,但大人们只是象征性地跳,从火堆上跨过去,意思到就是了,妇女们跳火后,还要把自家厨房的餐具卧室里的被褥和衣物拿到火上逐个燎一下,俗称“薰虫”。
据民间传说,凡是跳过火堆的人,这一年之内不会染疾病,健康平安,所以,又把跳火称为“燎百病”。等篝火烧尽之后,那些星星火堆,被长辈用铁锨或木锨高高扬起,每次满天繁星般的撒向天空时,众人就齐喊:“麦子花开了、豌豆花开了、玉米花开了、西瓜花开了”,这一年种什么就喊什么,向上苍祈福这一年有个好收成。落地后的星星之火,被孩子们争相追逐踩踏着,叫”踏老鼠“,就是企望把本年的老鼠等等害虫除灭的意思。
火烧火燎之下,把往日的晦气厄运、不吉利、倒霉的灾灾难难在火焰上一燎而去,这是所有人的心愿。各家主人还要用铁锨铲起灰烬,先进屋里转一圈,再到室外一边走一边将灰烬往地上撒一些,最后把剩下的灰倒在路边。
主要特征
正如认识来自实践,“燎干”这一习俗的最初模式,来自于原始社会人们群体狩猎生活。当人们从原始共产主义过渡到私有制状态下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便模仿过去集体狩猎之后于傍晚燃起篝火,欢庆收获这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愉悦之情,驱走那些邪恶。欢娱和驱邪,正是燎干最初的本义,无论社会如何变迁,这一本体意义始终基本不变,沿袭至今。
火,美丽又诱人,壮观又动人,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古老的“燎干”习俗,是人类最原始的欢娱形式之一,在这一形式的基础上,人们进而演化升华,形成了每逢盛大节日都要燃放鞭炮,点燃圣火,施放焰火的庆典方式。“爆竹”一词也许就是人们在“燎干”过程中听到竹节、禾杆的燃烧声音中产生的。
火,主体色调红色,格外热烈。但燃烧时,发出的光彩更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俱全。人们从火产生的颜色中,借鉴“燎干”的欢娱情景,发现五彩缤纷的色彩能使人激奋,于是就发明了彩旗。每逢庆典,必挂无疑。
火,又有冶炼之意。“烈火中永生”、“烈火金刚”、“血与火的洗礼”等说法,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炼就了一副“钢筋铁骨”和“火眼金睛”的传说,就体现了“火”的洗礼和再造之意。“燎干”之意,就饱含着“洗礼”和“再生”的内蕴。通过“燎干”,人们企望烧掉过去的“晦气”,凡是经过“火燎”之人,就意味着吉祥平安,重新去做人,重新去生活。从这一点上看,“燎干”是一个新的起点,是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一年一度的起跑线。
火,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是一种难以逾越的险阻。人们常常用“水火无情”、“上刀山,下火海”、“火焰山”等等来形容它。因此,火又是一种艰难困苦的象征。只有勇敢的人们,才能征服它,掌握它,运用它。因此,“燎干”中的飞跃火堆,就是人们向大自然宣战的宣告。于是继“燎干”之后,人们又创造出“摩托飞越火焰山”的杂技表演项目,发明出了“跨栏赛跑”、“跳跃鞍马”等体育竞赛项目。
燎干节虽流传西北和西南地区,但因地理、文化等因素所限,绝大多数地区都遭到消亡,包括在宁夏进行大规模燎干活动的现在也少之又少,而在盐池至今还保持了相对严格的传统仪式和盛况,弥足珍贵。
重要价值
一、“燎干”的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仍在
虽然如今农村彩电、图书、篮球活动、自乐班等群众文体活动也随处可见,但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仍然不够丰富多彩,尚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而“燎干”活动,集文化、体育娱乐功能于一身,融亲情、乡情天伦之乐于一体,无须花钱投资,操作简便易行,因而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燎干”是北方人春节生活的一个圆满而皆大欢喜的“句号”,是农村家庭的“春节闭幕式联欢晚会”。自古以来,我国北方就有“冬闲”一说,冬季至春节期间,其实就是农民群众自己给自己放“寒假”,即“冬休”。除此之外,老百姓都要终年忙活不停。至于春节的时间概念,大体上分为筹备阶级和过节阶段。筹备阶段,一般是从腊月初五“喝五豆”开始,经腊月初八“吃腊八面”;“五豆”的“登场”,“喇叭”的“广播”,告诉人们新春将临,接下来便是腊月二十三,“敬灶神、大扫除”,“是骡子是马歇一天”;再往下便是“腊月二十四,神鬼不管事”。春节的过节阶段,大体是除夕守夜吃长寿面,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初五过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三十“跳干火”。因此农村有“正月里来是新春”、“不出正月是新年”、“不出正月正,亲戚走不完”等等说法。由此可见,借用“燎干”,家家门口“放焰火”,举行“春节闭幕式”,为春节画上一个圆圆的“句号”,让人们从春节的沉醉中清醒清醒,投人春耕生产,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燎干”的清除卫生和消除隐患作用很好
“燎干”之前,将过年期间的鞭炮纸屑、春联纸贴等,进行一次彻底扫除,确是一种很好的卫生活动,有利于防止春季多发病,有利于人们干净利落地投人新的一年的学习生产活动。过去人们常说的“正月二十三是鬼节”,“干”就下来了,这个“干”,实际指一种疾疫,意指一些不干不净的春季病来临了。只有经过“燎干”,才能让人们变“不干不净”为“干干净净”。同时,利用燎干,烧掉院落和郊外的干草干蒿,有益于村容村貌,有利于新草萌生,既防止小孩纵火烧荒,又保护生态环境。在“燎干”中将剩余的烟花爆竹,废旧灯笼一并处理掉,清理了家庭中的不安全隐患。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好习惯,即使不“燎干”的家庭,也可从中体会其中的有利之处,以资借鉴。
三、“燎干”是农村家庭进行春耕的“春训会”和“动员会”
现如今,每逢重大活动,都要开一个“动员会”,单位上过罢春节收假后,都要举行“春训会”,让干部职工收心归位,投人新的一年的工作。“燎干”,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动员会”和“春训会”的含义。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华秋实,春种秋收”,农村尤其如此。“燎干”,标志着春节结束,让那些燃烧着的火焰,燃烧起人们的生产热情和生活希望。用“火烧火燎”的形式 ,以只争朝夕,一鼓作气的精神状态投入新的一年的生产劳动中去。在这“燃眉之急”的“燎干”鞭策下,任何一位有血性、有志向的人,还能在家闲坐得住吗?这一“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确是无法计算的。
四、“燎干”在当前对于培养人们的开拓进取和顽强拼搏精神,非常有益
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是当代衡量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标尺。“燎干”做为我国民间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既具有北方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展现北方人民勇敢剽悍性格,又富有一定的竞技色彩,它使农村后生们经受考验,不怕困难,对培养青年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
抚今追昔,我们谈古说今。“燎干”这一古老习俗,如今城里人和一些农村人未必继续效仿,但其中的民族精神之气,仍然乃至永远都是值得我们发扬广大的。
濒临状况
因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经济建设的过分重视,表面性流行性的娱乐手段的过多堆积,导致群众大规模燎干活动在今日社会越来越呈下滑势头,而且也忽略了仪式的许多细节,其文化性和传统内涵随之逐渐缺失。尤其在年轻人这一带,鲜有成人去作文化上的正确引导,节日里的年轻群体也在衰减。综上,该节日正在丧失它的内在系统文化意义,需要保护。
传承谱系
该节日历史悠久,跨地域性大,呈网状流布,故而无法道清渊源,只能手边据资料作简单梳理:
李福清、马青、张化民、何武东、单晓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