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应山传说

  • 发布时间:2016-10-10 00:00:00.0
  • |
  • 作者:盐池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2021次

项目简介

灵应山传说历史悠久,最早已无法考证,青山乡居民已经非常早的已经口头表述该传说了,而且盐池全境均知该传说。资料开始不很齐全,后来在一些当地文化工作人员的整理下才得以见到两个版本的传说面貌。

主要内容涉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渴望对少年英雄称颂的传说故事,在青山乡的灵应山寺庙和石窟见证了该传说。同时是探索道教和佛教之间的历史关系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因各方因素,该地区历史文物修缮保护困难,居民衰老,新资料无法顺利补遗。

历史渊源

灵应山石窟开凿于唐代,傍山而凿,居高临下,座西面东,石窟13孔。其中第10窟为马祖洞,好像书写了灵应山老百姓生活神话的第一页。

灵应山发源于六盘山,即是六盘山的一个结尾,也是一个开端,即是六盘山的收山之作,又是六盘山的开山之作。灵应山是生长在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结合部的一座山,是矗立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一座山,来龙去脉虽然隐隐约约,却是一片存风藏水的宝山,更由于佛祖的光临,农、牧民才有了大和解,大沟通,大交流,大融合。我们从石窟门上“风调雨顺民安乐,国界安宁兵戈消”的这幅对联中,不难发现过去的战争给此地老百姓造成的心理阴影多么深刻,老百姓把农、牧民的和平愿望贴在佛的门上,给佛诉说,给人诉说。但这个佛和灵应山传说却息息相关,传说和道教和佛教信仰同时并存并交相辉映,使灵应山成为大量陕甘宁蒙晋信徒每年聚集的圣地。

关于灵应山传说有两个资料颇为全面的版本,一个是由高耀山和张树林整理张光祖讲述的《灵应山》,另一个是韩向春搜集的《灵应山的传说》,都在盐池流传经久,后一个版本更为详实,故事性趣味性强。

后来在非遗工作人员去灵应山当地搜集这里资料时,由冯建清老人讲述了跟前一个版本更为接近也在当地流传普遍的这个传说,于是暂起名为《灵应山传说》。

至于该传说来源的时代,因年代过于久远,加之搜集整理人员稀少,至今无人能解其端倪。

基本内容

灵应山在县城南70里。

传说早年间,这是一座青石山,草木葱茏,山溪潺潺,是牧羊的好地方。山下有个十二、三岁的牧童,赶着—群羊,领着—只白狗,天天到山放牧。冬去春来,太平无事。

一天中午,牧童见羊儿撒成“满天星”,悠然自得地吃着青草,便坐在树荫下迷迷糊糊打起盹来。

突然,耳旁传来大声呼喊:“开了吗?”牧童猛然惊醒,以为自己在做梦呢。侧耳细听:“开了吗?开了吗?”呼声震撼山石,他慌忙起身,四处寻看,什么也没有。牧童觉得很奇怪,领着白狗山前山后、山上山下全找遍,人影也没见,他又蹲下来仔细听。终于听出呼声是从石山里发出来的,牧童有些害怕。赶忙收拢羊群下山去了。

过了几天,牧童又上山放牧,石山里仍然发出呼喊:“开了吗?开了吗?”牧童以为是山中出了什么怪物,打算不再来这里放牧,免得招祸。他赶着羊刚走下山坡,迎面碰见—位白胡子老爷爷,捋捋白胡须,问道:“孩子,山上草这么好,你不放牧,将羊往哪儿赶?”牧童支支吾吾不说实话。白胡子爷爷哈哈地笑了说:“我早知道了。孩子别怕,明天你照旧上山放牧!”牧童好生纳闷,白胡子爷爷怎么知道这件事?于是问道:“老爷爷,您说石山里什么东西在呼喊?”“孩子别害怕。明天你听见呼喊‘开了吗?’就大声回答说:‘开啦!’”

第二天,牧童早早把羊赶到灵应山,果然,石山里又发出雷吼般的呼喊:“开了吗?”牧童鼓起勇气回答:“开啦!

猛然间一声巨响,山崩地裂,土石飞扬,牧童自觉眼前一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到灵应山平静下来,周围的百姓跑去看时,只见东山已劈掉一半,闪出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来。十七孔石窑,座西面东。石窟内,塑像排列整齐,个个栩栩如生;石壁上金彩描画、龙飞凤舞,庙院里香烟缭绕、钟罄齐鸣。这时,人们在灵应山顶上发现那位牧童,还有那只形影不离的白狗,都已化成了玉石般的雕像。

人们为了纪念那位牧童,就在灵应山上修了一座庙,将牧童和白狗敬奉起来。后来,方圆数百里地方的百姓都来灵应山寺庙进香还愿,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还有热闹非凡的庙会,灵应山便因此名盛一时。

主要特征

1、从奇特的地理现象上讲,灵应山从山峰到谷底有四个层次,分别由两层石岩和黄土构成,青灰色的岩石支撑在山的底部,结晶发亮的石膏岩被裹夹在中层,上层约有一米厚的地表土,那第四个层次就是凝结在山前如雪如银的盐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灵应山举行的庙会,黄昏来临,游客就会听到从灵应山石窟的峭壁内,传出无水的水声和无树的树声。

2、《灵应山传说》历史久远,传说和道教及佛教信仰并存并交相辉映,显示了其神奇的一面。

3、传说也显示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望子成龙古训的传统教育继承的心情。

4、多种文学性描述更增添了该传说的神秘色彩,灵应山的石窟和寺庙见证了该传说,使大量陕甘宁蒙晋信徒涌入灵应山,至今香火不断。

重要价值

1.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

《灵应山传说》生长于盐池地区并深深扎根于民间,语言优美动人,富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2.具有史学、民族学价值

现今这蕴涵历史沧桑感和美好传说意义的寺庙石窟还存在于青山乡,通过该建筑和石窟艺术我们可以更深更完整的探索关于那段历史的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演绎和其传奇特征。

3.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该地区还未被完全开发,城池周围山坡连绵,一个地方没有水,却能听到水流声,没有树,却能听到树摇声,这是真的吗?

盐池县青山乡的灵应山,就是这么一个奇特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灵应山举行的庙会,陕甘宁蒙晋五省的蒙汉群众约有三万人,云集灵应山,朝山敬佛。黄昏来临,善男信女,洗耳恭候,他们就会听到从灵应山石窟的峭壁内,传出无水的水声和无树的树声。这种真实的现象,自有道理。

在干旱的盐池土地上,不失为美好动人朴实的传说和美丽风景叠加令人心旷神怡的好去处。

目前《灵应山传说》已被区内外各专家学者和媒体所关注,它已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濒危状况

因文化落后,地理环境闭塞等问题,《灵应山传说》始终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尤其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片面的发展经济,对文化的冷落,似乎对与己无关不切实际的民间文化传说典故感觉迟钝。在盐池地区,这种传说越来越被更多的人遗忘,尤其是当地人,所以《灵应山传说》不被人详细考证,不被地方政府加以开发以及发扬。只有寺委会的几个寺管凭微薄的资金和力量在维护,也只有部分老人还尚存较为详实的记忆,但会因为年龄老化等问题让该传说和历史发现变成残破不全的面貌。这一切因素造成《灵应山传说》面临濒危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现急需可行措施开发、建设和保护,并组建考察传说开发该地区旅游和调查具体历史演变的人员。

传承谱系

主要分布在盐池县青山乡,世代相传至今,传承以松散性为特征,可以延伸到盐池县全境。现今主要口述传人有青山乡的张光祖和冯建清等,无法考证最早传承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