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二)

  • 发布时间:2023-06-15 16:55:38
  • |
  • 作者:盐池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72次
图片

年华易老 技·艺永存



图片


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





6月10日,是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宣传等方面的作用,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盐池县图书馆响应国家图书馆的号召,与全国220余家图书馆联合主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线上展映活动。


图片

特展聚焦“人类遗产,中国智慧”“建档记录,履约实践”两大主题,依托近年来我国非遗记录工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取得的成果,回顾20余年来我国的申遗历程,梳理我国20年来在非遗保护建档记录方面的履约成果,展示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43个项目的独特魅力和保护传承取得的可喜进展。通过对记录成果的展映,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共同欣赏非遗的多彩魅力,共同享有非遗保护的优秀成果,共同开创非遗保护工作更美好的未来。



图片

线上展映(二)


盐池县图书馆将在6月13日-7月9日期间,通过微信公众号,分期对27项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非遗记录工程成果进行展映。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图片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

列入时间:2005年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映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刀郎木卡姆)-玉苏因·亚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吐尼莎·萨拉依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哈密木卡姆)-艾赛提·莫合塔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中文简介: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各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多种宗教并存传播,东西方文化撞击交融,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有着漫长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歌曲体裁既有叙咏歌,又有叙事歌;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齐唱、独唱;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复杂多样。

载歌载舞,是维吾尔木卡姆最重要的特色。舞蹈技巧丰富多彩,集体舞的队形组合和步伐步态富于变化。

除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十二木卡姆》外,还流传着《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





4.蒙古族长调民歌








图片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列入时间:2005年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申报情况: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映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蒙古族长调民歌-巴德玛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蒙古族长调民歌-额日格吉德玛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蒙古族长调民歌-扎格达苏荣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中文简介:


我国北方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草原文化,其中最鲜艳的艺术之花,就是独具特色的长调民歌。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族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在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长调更不会缺席。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纯真和善良。蒙古族长调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记载。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地域的风格。在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牧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长调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片


-END-



图片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