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应山石窟
灵应山石窟
作者:盐池县图书馆 著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时间:暂无
页数:未知
版次:未知

灵应山石窟简介

 

灵应山石窟寺位于盐池县城南37公里的青山乡境内。其山由石膏岩构成,地表土厚约1米左右,岩石呈青灰色,厚数十米,结构紧密。山上岩石突兀,山下流水潺潺,从山顶至地面有四个层次,错落有致。其寺甚灵,求病者病则痊愈,求儿者门生贵子,求财者财发万益,求寿者享年九旬,求婚者鸳鸯配双。灵应寺因此而得名。该寺是佛道合一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

灵应寺系唐朝征西将军修筑,傍依山势,居高临下,寺前深沟狭长,长年流水潺潺,寺院座西面东,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铲削平整,庭院无量大殿内塑荡魔天尊亦称真武大帝造像,左龟右蛇二神侍立于两侧。寺内有石窟13孔,其中11窟各有庙号,一号窟是龙王庙;二是窟是娘娘庙;三号窟是药王庙;四号窟是地藏王菩萨庙;五号窟是百子观音庙;六号窟释迦牟尼;七号窟是眼光菩萨庙。八号窟是灵帝庙;九号窟为三皇庙;十号窟为妈祖洞;十一号窟是财神庙。窟内塑神像,造型逼真,惟妙惟肖,各具情态,迎人欲语;壁画图案大方,色调和谐,绘制精美。

灵应寺不仅历史悠久,建筑精美,而且地势奇峻,风景宜人,古寺与大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既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又有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既有古寺的幽静,又有奇山之野韵,每年古历三月三庙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灵应山的传说

 

灵应山在县城南70里。传说早年间,这是一座青石山,草木葱茏,山溪潺潺,是牧羊的好地方。山下有个十二、三岁的牧童,赶着一群羊,领着一只白狗,天天到山放牧。冬去春来,太平无事。一天中午,牧童见羊儿撒成“满天星”,悠然自得地吃着青草,便坐在树荫下迷迷糊糊打起盹来。突然,耳旁传来大声呼喊:“开了吗?”牧童猛然惊醒,以为自己在做梦呢。侧耳细听:“开了吗?开了吗?”呼声震撼山石,他慌忙起身,四处寻看,什么也没有。牧童觉得很奇怪,领着白狗山前山后、山上山下全找遍,人影也没见,他又蹲下来仔细听。终于听出呼声是从石山里发出来的,牧童有些害怕。赶忙收拢羊群下山去了。过了几天,牧童又上山放牧,石山里仍然发出呼喊:“开了吗?开了吗?”牧童以为是山中出了什么怪物,打算不再来这里放牧,免得招祸。他赶着羊刚走下山坡,迎面碰见—位白胡子老爷爷,捋捋白胡须,问道:“孩子,山上草这么好,你不放牧,将羊往哪儿赶?”牧童支支吾吾不说实话。白胡子爷爷哈哈地笑了说:“我早知道了。孩子别怕,明天你照旧上山放牧!”牧童好生纳闷,白胡子爷爷怎么知道这件事?于是问道:“老爷爷,您说石山里什么东西在呼喊?”“孩子别害怕。明天你听见呼喊‘开了吗?’就大声回答说:‘开啦!’”第二天,牧童早早把羊赶到灵应山,果然,石山里又发出雷吼般的呼喊:“开了吗?”牧童鼓起勇气回答:“开啦!”猛然间一声巨响,山崩地裂,土石飞扬,牧童自觉眼前一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到灵应山平静下来,周围的百姓跑去看时,只见东山已劈掉—半,闪出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来。十七孔石窑,座西面东。石窟内,塑像排列整齐,个个栩栩如生;石壁上金彩描画、龙飞凤舞,庙院里香烟缭绕、钟罄齐鸣。这时,人们在灵应山顶上发现那位牧童,还有那只形影不离的白狗,都已化成了玉石般的雕像。人们为了纪念那位牧童,就在灵应山上修了一座庙,将牧童和白狗敬奉起来。后来,方圆数百里地方的百姓都来灵应山寺庙进香还愿,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还有热闹非凡的庙会,灵应山便因此名盛一时。